险资“救市”?股民的钱又悬了!

2025-04-11 17:39:58 综合金融 author

险资入市:政策松绑背后的阳谋与焦虑

监管放水:饮鸩止渴还是釜底抽薪?
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《通知》,上调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,看似是给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实则充满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焦虑。与其说是“支持实体经济”,不如说是监管部门在试图缓解股市下行压力,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。毕竟,实体经济如果真的景气,还需要险资来“救市”吗?这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做法,无异于饮鸩止渴,短期内或许能缓解燃眉之急,但长期来看,很可能积重难返,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。政策的制定者们,是真的看不懂,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?

险企表忠:粉饰太平下的无奈之举

看看这些大型上市险企,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态“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”,恨不得把“爱国”两个字刻在脑门上。什么“主力军”、“头雁”、“压舱石”,简直是一场集体作秀,让人作呕。难道他们真的相信现在是投资的好时机?恐怕未必。更多的是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,不得不硬着头皮往里冲,用真金白银来“支持”国家政策。这种“政治正确”的表态,背后隐藏的是对自身投资能力的质疑,以及对未来风险的担忧。万一亏了钱,谁来负责?股民吗?

资本市场的“压舱石”?别逗了!

说什么“为资本市场注入真金白银”,简直是天大的笑话。险资的本质是保险,是老百姓的保命钱!现在却被拿来当成“压舱石”,试图稳定摇摇欲坠的股市,这合理吗?把老百姓的血汗钱扔进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市场,一旦出现亏损,谁来承担责任?这些险企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风险?有没有做好风险控制?所谓的“长期投资、价值投资、稳健投资”,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幌子罢了。真金白银?我看是炮灰还差不多!

险资入市:一场豪赌?

“头雁”效应?不过是集体站台罢了

别再提什么“头雁效应”了,这年头,谁还信这个?所谓的“中国人寿”、“中国人保”,不过是在台上演戏给上面看罢了。它们带头冲锋,看似是为了国家利益,实则更多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。如果真的看好市场,为什么之前不早点入场?非要等到监管部门发话了,才开始“积极响应”?这种集体站台的行为,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不信任和对未来前景的担忧。与其说是“头雁”,不如说是被赶上架的鸭子,不得不硬着头皮飞。

新质生产力:别什么都往里装

现在什么东西都要跟“新质生产力”扯上关系,简直成了万能的筐,什么都能往里装。险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先进制造业、新型基础设施,这本身没有错,但关键在于,这些投资是否真的能产生效益?是否真的能推动经济发展?还是只是为了迎合政策,做一些表面文章?很多所谓的“新兴产业”,其实都是泡沫,一旦破裂,就会血本无归。险资拿着老百姓的钱,去赌这些不确定的未来,真的合适吗?别到时候“新质生产力”没搞出来,反倒把老百姓的养老钱给赔进去了。

长期投资?短期套利的遮羞布

“长期投资”这个词,已经被用烂了。险企口口声声说要长期投资,但实际上呢?有多少是真正为了企业发展、为了实体经济的长期利益?恐怕更多的是为了短期套利,赚快钱。一旦市场出现波动,立刻就会抛售离场,割韭菜,把风险转嫁给散户。所谓的“长期投资”,不过是短期套利的遮羞布罢了。险企的逐利性是无法改变的,指望它们真心实意地长期投资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

谁来为风险买单?散户的血汗钱可不是提款机

保险姓“保”,别忘了你的本职

保险的本质是保障,是为老百姓提供风险保障。现在却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权益类资产中,这真的是在履行保险的职责吗?把老百姓的保命钱拿去炒股,一旦亏损,谁来负责?那些所谓的“专家”们,只会说“长期来看,股市会上涨”。但问题是,谁能保证股市永远上涨?谁能保证险资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?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,老百姓的保单还有保障吗?保险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,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考虑风险,回归“保障”的本职?

穿透式监管:不能只做表面文章

监管部门不能只看到险资入市的“积极意义”,更要加强穿透式监管,确保资金流向清晰、用途明确。不能让险资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提款机,更不能让它们利用内幕消息进行非法交易。监管要真正做到位,就必须深入了解险资的投资决策过程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。如果只是做表面文章,搞形式主义,那么再多的政策,也只是摆设。

信息披露:请把话说清楚

险资的投资行为,应该更加透明化。要把资金投向、投资比例、风险评估等信息,及时、准确地向公众披露。不能遮遮掩掩,搞信息不对称,让老百姓云里雾里,不明真相。信息披露的目的是让投资者了解风险,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。如果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无法保障,那所谓的“投资者保护”,就只是一句空话。请把话说清楚,别再玩文字游戏了!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